

【音樂發展中的接收&表達】
製造音樂,涉及兩個層面:接收和表達。 每個人都天生就具有「接收」和「表達」的能力。 年紀小的孩子透過週遭的環境學會大部份的技能。 曝露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下,他們開啟了「接收」的功能, 透過他們所有的感官:聽、看、感受, 然後大腦安靜的運轉一陣子才表達出來。...


【MT大寶班-Rhythm Solfege Card】
Music Together 大寶班對我來說, 不太像是「教學」課程,而比較像是workshop(工作坊) 這些從小在MT混齡班混大的孩子, 腦袋裡已經裝了滿滿的音樂, 透過大寶班的活動,引導他們釋放出來… 這是他們第一次拿到這個節奏卡(Rhythm Solfege...


【絕對音準的「音樂聽想」】
Claire是一個五歲大的小女孩,妳或許看過她的歌唱影片, 這是她和爸爸玩的測試遊戲, 爸爸隨便起個音唱出一首歌的片段, Claire認出這首歌曲,然後她知道爸爸唱錯調了, 她可以準確地唱出歌曲原版的調。 真的很神奇吧!...


【為什麼要上Music Together?】
【所有的兒童生來都具備音樂潛能】, 就像大部份人與生俱來【學習說話的能力】, 但並不表示我們一生下來就會說話了, 而是透過學習,才得到說話的能力, 【音樂的能力】也是需要透過學習,才能獲得的。 那倒底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習音樂呢?...


【幼兒節奏發展歷程】
幾乎沒有孩子不愛音樂的, 他們很自然地聽到音樂就開始律動, 小嬰兒會在樂句的段落手舞足蹈, 學步兒則扶著牆壁站起來扭屁股, 這些可愛的舉動,都是孩子愛音樂的表現, 他們想要回應聽見的聲音, 想要用身體的律動表達音樂~~ 這個階段最適合提供孩子「非正式」的「音樂引導」,...


【音樂引導&音樂教學】
「音樂引導」與「音樂教學」是不一樣的。 所有的「音樂引導」都是屬於「非正式的」(non-formal instruction), 而音樂教學則是「正式的」(formal instruction)。 和正式的教學比較起來, 音樂引導沒有對小孩子強制任何的訊息或技能。 反之,...


【關於混齡課程】
這三十年來在美國,混齡上課的方式一直是Music Together課程的正字標記。原因如下: ●幼教專家認為混齡的組合是孩童最佳的學習環境。 在混齡的班級裡,孩子被允許以自己的能力程度參與課程, 以自己的步調成長,也在團體中提升社交技巧和自尊心。...

【了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在Music Together課堂上,你將會看到每個孩子獨特的行為表現:有些孩子直盯著老師和家長們在唱歌; 有些孩子當大家都起身踏步走時,卻直瞪著窗戶或看著自己的腳ㄚ發呆; 有些孩子則是不斷地動來動去,甚至當大家都坐下來圍圈圈安靜的唱歌他還是跳個不停、走來走去…。...

【音樂聽想】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 —John Keats 聽得見的旋律是悅耳的,但那些聽不見的,更加地動人。 英國詩人葉慈這句詩的意境非常適合來形容所謂的「音樂聽想」。...


【曲調型(Tonal Pattern)&節奏型(Rhythm Pattern)】
孩子在課堂上常見的反應之一, 是模仿大人回應老師唱出的「曲調型(Tonal Pattern)」和「節奏型(Rhythm Pattern)」。 這些短短的樂句,起了催化劑的作用,引發孩子特別的興趣,對音樂做出有意義的反應。...